摘要刑法学的发展应当进一步重视行为人的人格评价,以人格评价为实践中特殊案件的从宽处罚提供理论支撑,实现案件办理法理情的统一。刑事归责是综合考虑行为人人格,以确定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过程。中国刑法学可以借鉴大陆法系刑法学理论,拓展刑事归责范畴,充实刑事归责要素,建构三重刑事归责构造体系。刑事归责要素包括刑事责任能力、违法性认识、期待可能性、人身危险性。刑事归责论的建构,可以改变中国刑法学体系平面化的
在近日召开的首届电子数据司法应用与前沿理论研讨会上,与会人员一致表示——坚定推动电子数据在司法领域蓬勃发展崔晓丽 戴士剑 近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电子证据实验室、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和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首届电子数据司法应用与前沿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的多位学者及司法实务界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电子数据在司法领域应用的现状、挑战与发展前景。
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两部重要的法律修正案,一是第二次全面修订的公司法,一是刑法修正案(十二)。两部法律修正案的同时通过,并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还有民事、刑事法律修正内容内在逻辑的统一及法条规定内容的衔接问题。这次公司法的修订,大而化之地总结影响最大的三个问题,一是股东认缴的公司注册资本五年内缴足;二是明确纵向和横向穿透刺破公司面纱,保护债权人利益;三是与刑法
李耀:证据不可知则危不可测——对电子数据形式审查的几点反思 读完朱桐辉老师与我交流的《电子数据审查与海量数据质证——李某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一文,感慨该案辩护人针对电子数据检材来源及电子数据本身的勘验式审查,有效突破了控方以鉴代控策略,实现了有效辩护。 联系近期学习的两起以电子数据为核心的案件,对其中关键问题的感悟,突觉与刘品新老师、朱老师总结的实质审查、比对审查方法不谋而合,
摘要立法完善是促进刑法理论研究与提升刑事司法效能的关键动因。为了应对新的社会问题,《刑法修正案(十一)》在完善原有罪名条文的同时,也新增了诸多新罪名,通过其具体内容发现,此次刑法修订呈现出极端个案类型化、犯罪认定危险化、刑罚配置重刑化等非理性立法特征,并且进一步引出对刑法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以立法入罪的判断标准的命题探讨。对此,一方面,应当树立理性的刑法参与社会治理机能观,作为刑法立法的价值导向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犯罪圈呈现出扩张趋势,轻罪时代已经到来。因此,如何实现轻罪治理的现代化、本土化,将是我国刑事司法面临的重大问题。刑罚附随后果是指行为人受到刑事处罚以后,在刑罚之外所设立的对行为人不利的法律后果。在我国,在刑罚的强度之外还对刑事犯罪人员设置有大量的限制性条款,这些限制性条款散布在各级各类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中,包括对从事公职的限制、对一定职业的限制、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