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1月6日,第三届君泽君杯全国政法院校刑事法学研究生学术竞赛颁奖典礼暨学术报告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知名院校,《法学研究》《中外法学》《环球法律评论》《清华法学》等核心期刊,以及北京市君泽君律师事务所的数十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与获奖者一道共同研讨刑事法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本文为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万怀
摘要单位犯罪牵涉大量社会因素,关系到众多主体的利益,如何在惩治单位犯罪和发展经济间寻求平衡,成为热点研究问题之一。对单位主体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优化办案资源的同时,对于被追诉单位本身也是一种减轻诉累的方式,因此研究单位犯罪认罪认罚有着重要意义,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所依托的多元化诉讼模式以及其所具有的控辩协商样态对现行法律规定的法定证明标准提出了挑战。刑事证明标准是衡量和评价案件客观真实、审判结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课题是最高人民法院组织全国法院和法学院校、相关机构开展司法理论和实务研究的重要阵地。经过评审验收,2022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已于2023年11月结项。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重要部署,进一步把司法研究与做实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结合起来,本报特推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课题优秀成果巡展专栏,刊载部分2022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优秀研究报告,切实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人
公告问题的出现和止争近年来,随着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跃升为民事公益诉讼主角,各方面争论逐渐增多,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是否需要进行诉前公告,以及在赔偿和解、赔礼道歉等情况下是否仍需公告。上述问题看似是程序问题,实际是实体问题、概念之争与价值之辩。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具有民事公益诉讼的一般性特征,不少观点认为其隶属于民事公益诉讼,需要执行诉前公告规定。但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其提起主体单一为检察机关,且需
摘要2021年5月,中央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出部署,扫黑除恶工作进入常态化开展阶段。常态化开展意味着要更注重工作开展的常态、长效,在手段上,要更加注重教育与惩戒的结合,在坚持罪责相适应的基础上,尽量通过教育的方式来挽救涉案人员,修补受损的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为期三年的专项斗争,有效打击了黑恶势力,提升了治安管理水平。在常态化开展阶段,也要积极吸取专项斗争期间的相关经验以及部分单位在落实
2023年,广大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工作者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聚焦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具有时代意义的重点课题,深入开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刑事诉讼法学:聚焦时代课题 深化理论研究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 敬大力 □中国式刑事诉讼法治现代化,在诉讼形态上形成错落有致的刑事案件处理机制,在诉讼过程中彰显人权保障的现代刑事诉讼理念,在末端治理上回应犯罪人、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