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历史上,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中世纪,都非常重视伦理教育,美国早期的大学教育也强调塑造学生的品格,教书育人似乎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只是现代以来强调技术教育和价值中立,伦理教育才逐渐在大学的课程中被边缘化。在二十世纪的相当长时期,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实践中律师协会不断正式的强调职业责任的重要性,而法学院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却裹足不前,这个落差一直持续到1974年,一个分水岭的事件——水门事件横空出世,法律职
对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涉罪未成年人,既不能一放了之,也不可一关了之,而是应当将责任主义纳入其中。对于涉罪未成年人的处遇问题,不仅要考虑到行为人本身的法律责任及其可谴责性,同时要考虑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矫正的社会责任及其福利性。在责任语境下,涉罪未成年人理应受到与其行为和责任相适应的处罚,而不能与其他行为性质不同的未成年人混为一谈。就此,实施更为严格的机构化处遇措施便是对接责任理念的应有之义。如何
首先一进来就听到潘金贵教授在讲精准辩护这个概念,我也在思考《精准辩护》这本书的名称这个点抓得很亮,我做过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这本书要是改成《有效辩护》的话,关注点可能就会降下来。因为精准辩护,特别是在律师界怎么叫精准辩护,尤其是对新律师来讲,他特别希望能够做到一上手就精准。什么叫精准?它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要做到准确无误。精准的反义词是粗略,精准辩护如果是对应于粗略辩护的话,我觉得显然它提出的
2021年4月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图书馆笃学讲堂举办了法学院实务导师聘任仪式暨第一届京都杯刑事法论文大赛颁奖仪式。期间,京都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名誉主任,中华全国律协刑事业务委员会主任,西北政法大学刑事辩护高级研究院院长田文昌教授应邀作走出刑事诉讼观念的十大误区的主题演讲,讲座吸引众多校内外师生积极到场参加。讲座伊始,田文昌教授首先回答了一个律师怎样游走在正义和邪恶之间这一问题。为回答这个问题
今天特别荣幸能够再次来到西南政法大学,跟各位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一起从权利保障的角度探讨电子取证中的一些问题。这个领域发展速度确实非常快,基本上就是近20-30年快速发展起来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很幸运的事情,但也有很多的新问题需要我们一起去发掘,所以今天的讲座更多的是把我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争取能够在思维上形成激荡。同时,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电子取证问题的研究价
随着数字社会的到来,网络已经从犯罪对象和犯罪工具发展成为犯罪空间,线上犯罪与线下犯罪相比,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现在全国网络犯罪已经占到犯罪总数的1 3,而且还在呈不断上升的态势。 面对网络犯罪,只要我们秉持法治的初心,积极探索,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与良知、经验、方法和智识为伍,就一定能使各种网络新犯罪得到应有的法律惩治。 继2017年出版《网络时代的刑法面孔》之后,经过几年的积累和沉淀,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