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要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要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促进司法公正。2018年,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正式被写入我国刑事诉讼法,这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截至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认罪认罚量刑控辩协商机制已初步建成。但从实践来看,法官在认罪认罚量刑协商程序中同样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我国现有制度背
摘要对欺诈发行证券罪中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实施组织、指使行为的刑事责任条款,理论上存在注意规定说共犯行为正犯化说二分说的争议。造成争议的原因是:我国犯罪参与体系对共谋共同正犯的定位争议;刑法对前置法规定的机械照搬导致相关术语理解混淆。这进一步造成司法上单位犯罪认定的宽泛化和实行行为认定的实质化。应站在犯罪参与体系双层区分制的立场下,遵循法秩序统一性的要求,在共犯认定上,认为属于共犯行为正犯化;在司
一1956年,中央法律委员会责成最高人民法院草拟刑事诉讼法为立法机关提供参考。彼时的最高法会同其他法律实务部门以及专家学者,对1955年《关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十四个大城市高、中级人民法院刑事案件审理程序的总结》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将其中的经验改造成了法律条文。经过反复的磋商、讨论、修改,最终于1957年5月18日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草案(草稿)》(以下简称《草案(草稿)》)。1957年《草案(草稿)》
摘要新古典与目的论结合体系下责任故意与构成要件故意的区分,是解决假想防卫等针对正当化事实前提产生认识错误最为妥当的方案。然而,这种方案在学理上催生出责任故意与违法性认识之间关系的新问题。该问题在我国不受限于境外立法上对故意与违法性认识进行分别规定的法律前提,可以从故意要素的结构和违法性认识的内容两个维度得到妥善处理。在故意要素结构的维度,二阶意志为基础的故意理论与我国《刑法》第14条的实质故意概
摘要算法证据主要指通过算法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后所产生的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算法证据面临的紧迫难题是其应不应该独立以及应该如何独立的问题。就算法证据的独立问题,目前学界主要存在相对独立说反对独立说和完全独立说等观点,但均存有不足。司法实践中的算法证据可分为基于案内大数据的算法证据和基于案外大数据的算法证据,它们与传统证据之间存在本质区别。法定证据种类制度虽有缺陷,但其的存在具有现实必要性。考虑到算
摘要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作为一方责任主体参与超载超速类的危险驾驶行为和违规运输危险化学品类的危险驾驶行为时,应如何对每个参与主体进行精准归责的问题,本质上就是判断各参与主体所从承担的刑事责任的范围问题。这种判断,显然要在不同的犯罪参与情形下做具体分析,才能保证其准确性与全面性。具体来看,首先,就共同犯罪的参与形式而言,应具体厘清了参与者成立教唆犯与成立帮助犯时应承担何种程度的刑事责任;其次,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