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年是1979年刑事诉讼法颁行42周年,在劳动节前,笔者终于拿到了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孙长永洋洋百万余言的扛鼎力作——《中国刑事诉讼法制四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版)。其实,早在2020年10月于西南政法大学召开的第十五届尚权刑事司法青年论坛会议上,孙老师就曾向大家透露自己带领的团队已经定稿了一部系统反思中国刑事诉讼法制发展的大部头著作。由于疫情的原因,该著作不久前才正式同读者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三位一体的法治中国不仅从构成要素上明确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且从方法论上回答了如何建设法治中国这一时代课题。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全局思维,确保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其中,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社会
内容提要:企业合规要求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在业务活动中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特别是刑事法律法规。企业不仅要遵守本国的刑事法规,有涉外业务的还要遵守相关国家的刑事法规。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行贿等腐败行为可能触犯相关国家的刑事法律而构成犯罪,是单位犯罪的一种形式,可能面临刑事责任追究。有关部门在处理企业合规的案件中,对于没有违法违规的企业应当保护; 对于已经触犯了相关国家刑事法律的企业,在依法处理时可适用不起
必须注重培养司法人员从海量数据当中发现法律适用难题的能力;在大数据应用当中必须全面收集作无罪处理的案件数据,要克服这一类案件数据过少带来的局限;需要从现在起重新形成关于量刑的大数据。 应该对数据提供的有限知识保持反思的能力,对类案当然要关注,要尽可能去检索和比对,但是又不能绝对依赖于类案,尤其是绝对不能迷信关于量刑的类案,要带着反思和挑剔的眼光审视类案,尽快寻找到类案检索的着力点,强化这方面
网络暴力是一个网络用词,泛指以网络方式实施的欺凌、诽谤、跟踪、骚扰等违法犯罪行为。网络暴力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型违法犯罪现象,随着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兴社交工具的兴起,网络越来越成为滋生诽谤、欺凌、骚扰等暴力的温床,同时,暴力对被害人的影响,从社区模式发展到网络空间模式,也意味着暴力对被害人带来的附随影响更为广泛、持久。从早期的人肉搜索到近来的网络诽谤,网络暴力的方式、类型不断变化
近年来,网络犯罪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毒瘤。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涉嫌网络犯罪人数同比上升近五成,网络诈骗、赌博等案件数量众多,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了社会秩序。刑事法是遏制网络犯罪高发的第一抓手,但网络犯罪的场域不同于传统空间,管辖权争议一直是影响网络犯罪治理的瓶颈,为应对网络犯罪跨地域的难题,我国应对刑事管辖制度采取适度扩张思路,不断扩大司法机关管辖范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