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诉讼中,如何理解涉及未成年人的公共利益存在争议。由于公共利益概念的不确定性,对其范围界定需要借助价值补充方法,在具体场景中完成。在公益诉讼场景中,公共利益不特定多数人利益说的相对性和公益诉讼恢复性目的的松绑导向均不要求涉未公共利益范围的绝对化,为其在特定情形下的适度扩张提供了空间。在未成年人保护场景中,未成年人的弱势性与发展性使涉未公共利益有必要在内容与功能上有所扩张。内
司法的表达大部分都是为了说服。判决的表达是为了说服当事人以及公众,让他们相信正义本该如此。公诉人的表达是希望法庭能够采纳指控的意见,辩护方恰恰相反的希望控方的意见不被采纳,而让法庭采纳自己罪轻或者无罪的意见。嫌疑人和被告人也希望司法机关能够相信自己的辩解,希望自己的观点也能够打动司法官。即使是证人也是希望司法机关采信自己的证据,相信自己的诚实,即使他不是当事人他也不希望自己的诚实会被怀疑。没有
2023年6月15日,北京海淀法院对被告人牟某翰涉嫌犯虐待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一案依法公开宣判,以虐待罪判处被告人牟某翰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同时判决被告人牟某翰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蔡某某(被害人之母)各项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73 万余元。该案的宣判至少更新了虐待罪的如下问题:一是虐待罪犯罪主体;二是虐待行为方式的认定;三是行为与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认定,等等。对此,本文通过251个虐待罪的实践样态,具体分析虐
杨矿生北京中同律师事务所主任引子律师因为当事人投诉而受到处分的情形很多,从律协通报的情况来看,当事人投诉的主要情形是打包票、不诚信、不专业、不尽职。除了遭到投诉外,甚至还有一些律师因为不被信任而被当庭解聘。比如,在广东一起集团犯罪案件的庭审过程中,就发生了辩护律师被当场解聘的情况。被告人解聘的理由是,辩护律师不诚实、不诚信,欺骗他。所以他不相信这个辩护律师,不愿意再让其为自己辩护。这种当庭被解
中国实行一元化领导的政治体制,党中央领导一切。司法活动具有政治性,司法体制和司法行为体现出上级领导和监督的特色。因此,在中国有必要实行司法责任制,且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全面、准确地落实司法责任制,需要从法律制度完善与建设上做文章。责任制是针对具体人的,必须落实到需要承担责任的人身上。到底哪些人需要承担责任,必须要明确。就刑事案件而言,除公检法三机关在案件中一般的承办人需要承担责任外,以下两种人应
摘要多布斯案判决推翻了施行近半个世纪的罗伊案判决,宣告堕胎权不是美国宪法所保障的权利,将该问题交由各州自行决定,从而废除了此前堕胎权作为既得权的地位,使得这一问题重新陷入不确定的前景之中;这一判决将在美国和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堕胎权争议具有复杂的伦理、法律、政治、宗教、文化等多个维度的敏感性;这一争议引发我们对诸多问题的全面反思:堕胎权是否是一项基本人权?堕胎规制范式的普遍性及其多样性;堕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