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学研究与教育的质量决定了法治建设的质量。我国的刑事法学研究很早就主张学科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鼓励对刑事法学科之间做一体化思考与学习。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的刑事法学研究与教育离一体化的目标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学者所主张的各种一体化刑事法学理论均不够重视刑事政策学的重要作用,这些理论缺乏刑事政策的宏观指导与桥梁沟通。今后我国的刑事法学研究与教育应当统一对刑事政策概念的认识,
摘要厘清刑法分则中的注意规定与法律拟制条款,关涉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认定。刑法分则中有关共犯、数罪并罚、明知、数额累计计算、行为、经济往来中给予收受回扣手续费、以贪污受贿挪用论处、包括的一罪、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刑事责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等规定,以及第149条、第270条第2款、第210条、第238条第3款、第382条第2款、第248条第2
娄秋琴博士的著作《程序性辩护》已经问世。即将出版时,她请我为此作序,作为她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导师,并基于我对程序性辩护问题在理论上和实务中的认知,我便欣然应允。我国刑事诉讼理论界提出程序性辩护的概念已经20多年。20多年来,理论界对程序性辩护的关注、研究始终不断。但是,遗憾的是,关于程序性辩护的研究成果总体上并没有与时俱进。特别是在2012年3月立法机关对《刑事诉讼法》进行第二次修改,作出的有关规定为程
编者按高铭暄教授是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全程参与了我国刑法的制定,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学教材,是新中国第一位刑法学博士生导师,为中国刑法学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在人民大会堂,91岁的高铭暄教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在入选的3名"人民教育家"中,高铭暄教授是法学界唯一的入选者。2019年9月25日,高铭暄教授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本刊特邀高铭暄
摘要审前调查评估程序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化, 是判断是否能够对罪犯适用非监禁刑罚措施的前置性程序,其对刑罚 裁量和执行体系都有着重大意义。然而,由于受到立法依据不足、司法 不规范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审前调查评估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发 挥的作用有限。为了化解司法实践的困境,扩大审前调查程序的作用, 有必要对我国审前调查评估程序进行重构,在立法中明确审前调查评 估程序的法律性质;在程序层面明确调
摘要通说认为,刑法对洗钱罪删除了协助明知要件,是旨在将自洗钱一概入罪。这一观点有失偏颇。自洗钱可分为共犯的自洗钱与单独犯的自洗钱。可以将协助要件理解为行为人以事后洗钱为承诺,至少为上游犯罪的参与者提供了心理上的援助,遂该要件实未限制本罪的行为主体范围。从语义表达上,单凭明知要件也无法限制该行为主体范围。自洗钱不是共罚的事后行为,行为人也具有期待可能性,故而共犯的自洗钱在本罪修改前具有可罚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