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概念厘清一、什么是财产刑? 财产刑是以剥夺被告人财产为内容的一类刑罚的总称。根据《刑法》第34条规定,财产刑属于附加刑,分为罚金刑和没收财产刑。罚金刑是指法院判处被告人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没收财产刑是指法院判处没收被告人合法自由财产的刑罚,包括没收部分财产和全部财产。[1]《刑法》第64条规定的追缴或责令退赔违法所得、返还被害人合法财产、没收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属于涉案
根本目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刑事案件繁简分流,优化司法资源,当事人放弃部分程序权利换取实体从轻处罚,通过减少认罪认罚案件的工作量,把有限的司法资源集中到少量控辩双方有实体争议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中。这一根本目的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一是检法是否在认罪认罚案件中切实减少工作量,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从体制内就会出现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负面情绪,尤其是法院;二是既然目标是繁简分流,就不
前不久,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樊崇义教授在中国政法大学召开的研讨会上作了题为《我国法律援助法的学习、理解与实施》的主题报告。樊崇义总结法律援助的核心内涵为国家的责任、政府的职责、公民的权利、社会公众的参与,在此基础上,对法律援助法未来实施作了深入解读。中国为什么要推进法律援助立法工作?有哪些亮点和成效?下一步如何提供更高质量的法律援助以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近日,樊崇义教授接受
我国第一部法律援助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和法律援助事业步入新时代。回顾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萌芽、建立和发展的历史,人民法院始终肩负重任,走在前列。一、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历程新中国的法律援助最初源于刑事辩护的需要,并促进了律师制度的建立。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都明确要求,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辩护权外,可以委托律师等为
摘要:中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如何既要借鉴域外法治文明成果以推进学术发展,又要体现中国特色法治体系内涵的自主性与本土化,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术界以借鉴域外理论完善我国因果关系理论为共识性前提,围绕规范性判断标准展开争论,但研究深度不足,对实务指导能力殊为有限。为深化此研究,应以规范性判断标准为核心,提倡实行行为论加相当因果关系说并补充其他判断规则的模式:首先通过事前判断的实行行为论,并补充行为危险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从试运行至今,虽然成效显著,但某些问题理论上仍有争议,实践中尚存分歧,而观念的差异甚至影响了制度的顺利推进。笔者拟从审判机关的职责定位、法官的司法责任制立场出发,在法律、司法解释框架内,聚焦五个较易产生误区的问题,厘清思路,形成共识,以期对制度的良性运转有所裨益。误区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弱化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