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银行卡的行为,因其主观上的明知及客观上提供支付结算的帮助行为,与刑法中数个罪名的构成要件类似,引发司法适用争议。诈骗罪共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均在适用范围内。因此,分析贩卖银行卡(下称贩卡)的行为并区分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认定很有必要,笔者认为,准确认定电信网络诈骗中贩卡行为应把握以下三点: 以贩卡行为人的明知程度区分诈骗共犯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2020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法律文书格式样本(2020版)》(以下简称《2020年格式样本》),将《抗诉(上诉)案件出庭检察员意见书》修改为《抗诉(上诉)案件出庭意见书》(以下简称出庭意见书)。这份文书是二审阶段检察官出庭履职的主要文书,类似于一审阶段的公诉意见书。但由于一审出庭中还有起诉书、量刑建议书、举证质证提纲等文书,公诉意见书的作用反而被分散了。正因此,出庭意见书在二审出庭中
近年来,网络犯罪呈日益增长之势,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目前已占全部刑事案件的40%以上,每年案发量以30%左右的态势增长,给社会稳定、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与传统犯罪不同,因电信网络技术的虚拟、隐蔽、非接触等特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体现为横向的流动性、纵向的多层次性和立体的去中心化,犯罪治理面临的难题前所未有。笔者结合2020年江苏省检察机关办理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梳理办案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并针对性地提
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工作,逐步建立起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技术标准为一体的多层次、综合性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框架。但该框架并未从刑事诉讼角度予以足够的关注,刑事司法领域已经成为个人信息保护理论探讨和制度建构的短板。如何在遵循刑事司法内在价值和逻辑的基础上,将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融入刑事诉讼程序规则,进而确保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动态平衡,是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亟待回应的问题。该
来源:京都律师
编者按最高检近期组织开展为期六个月的羁押必要性审查专项活动,推动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如何正确把握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内涵、价值和功能,如何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拓展实践路径,发挥治理效能等,理论研究亟待跟进。本刊特组织专家学者围绕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内涵功能及其落实展开探讨,敬请关注。问题一:如何理解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内涵及价值功能?主持人: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