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8日,两高发布《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为依法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其中,《解释》第5条、第6条对两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作出了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该罪名的涉案数额认定仍存在一定困难,具体表现在涉案金额的确定和公民个人信息数量的认定。 涉案金额的确定 如在一起侵犯公民
办案人员要尽量细化揉碎电子证据,挖掘不为人知的微观信息用于还原案件事实。笔者认为,需要进行二进制数据查看,对每一份电子文件都要分析其文件头、文件中间、文件尾,对每一份存储介质都要分析各个分区,特别是未分配空间。 办案人员要尽量将电子证据与其他证据进行整合,搭建各种有效的证据组合、印证体系、鉴—数—取体系、两个空间对接等结构,以宏观的视角还原案件事实。 网络犯罪司法的中心任务是有效使用电子证
摘 要:网络爬虫是高效收集、分类、整理海量网络信息的程序或者脚本,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但当网络爬虫使用者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将其作为犯罪工具,严重扰乱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行秩序,会构成计算机相关犯罪,同时网络爬虫具有收集信息的功能,可能会侵害到公民个人信息等多种法益。网络爬虫技术滥用的行为一旦已经达到相关司法解释立案追诉的标准,就应当依照相关规定追究行为主体的刑事责任。应将违法所得和经济损失作为情
2020年12月7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聚焦于解决实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亮点不少、建树颇多。其中,第四章证据部分回应并厘清了当前实践中的若干争议问题,也有重要的制度创新。但是,对于证据部分所作出的重要制度调整以及从中折射出的观念和立场变化,从证据法理的角度如何认识与评价,以及实务中如何理解和适用,成为当前正确实施《解释》的重要前提。一、
编者按: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以下简称《法律援助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法律援助法》是保障困难群众获得法律援助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制度,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意义。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既是法律援助的参与者,又是法律援助的监督者。为了更加准确地理解法律,做好检援衔接等工作,本刊特邀请深度参与《法律援助法》制
编者按: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以下简称《法律援助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法律援助法》是保障困难群众获得法律援助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制度,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意义。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既是法律援助的参与者,又是法律援助的监督者。为了更加准确地理解法律,做好检援衔接等工作,本刊特邀请深度参与《法律援助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