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2021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第一个十年,揭示这一时期中国犯罪变化的趋势与特征对下个十年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数据显示,近十年,中国犯罪呈现发案规模大幅下降,未成年罪犯绝对数和相对数明显下降,女性罪犯占比持续上升、非接触性犯罪占比增长等总体特征。暴力犯罪大幅减少,涉黑恶势力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环境资源犯罪、贪污贿赂等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涉毒案件
摘要打击污染环境犯罪是生态文明建设应有之义,我国现阶段污染环境犯罪黑数高,以犯罪黑数切入研究污染环境犯罪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尝试实现污染环境犯罪黑数可视量化的基础上,必须承认污染环境犯罪黑数具有客观存在性,进而把握其犯罪主体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污染环境犯罪黑数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需要以案件进程为线索加以细致考察,包括案件启动、行刑衔接、侦查工作以及刑法适用等。为有效遏制和降低污染环境犯罪黑数,应
杨文革天津市法学会诉讼法学分会会长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的第七部分,专门就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有明确指示。与我们诉讼法相关是,习总书记多次提到公正司法,并强调指出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如何实现公正司法呢?习总书记提到以下几点:第一,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这就要求在刑事诉讼领域中,继续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
摘要从大数据侦查的实践现状来看,大数据监控与预测型警务已经在侦查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大数据侦查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与之相关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法律规制的缺位、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消解以及对程序正义与实体公正的疏离与隐患都是大数据侦查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如何消除法律风险,实现权力规制与权利保障的平衡,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必要在程序法定的框架内,明晰法律属性、调整证据制度、增加外部监督力量的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下简称帮信罪)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以下简称掩隐罪)存在相似之处,但也并非全部竞合。就相似之处而言,两罪均系上游犯罪的帮助犯罪且无事前通谋、对于上游犯罪均是概括性的明知、均存在犯罪故意。但该两种犯罪也存在较大的区别。首先是行为人明知的内容不同。帮信罪是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明知的内容是他人实施了网络犯罪,但对他人的具体犯罪内容并不知情;但是掩隐罪明知的是犯罪
有人认为寻衅滋事罪自1979年刑法中的流氓罪分解而出,和非法经营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组成了三大口袋罪。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破坏生产经营罪、诈骗罪、走私罪也存在口袋化的趋势。还有学者认为,寻衅滋事罪是超级口袋罪。主张废除寻衅滋事罪的人亦非少数。其实,认真思考便不难发现:寻衅滋事罪不是口袋罪。一、寻衅滋事违法行为与寻衅滋事罪存在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