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洗钱罪犯罪主体的修改使该罪名在理论上分为自洗钱犯罪与他洗钱犯罪。遵循我国刑法分则编纂原则,洗钱罪侵害的法益仍然应当定位于金融管理秩序,而不应该包括对司法机关的正常诉讼活动法益的侵害。自洗钱犯罪的客观行为构成应当以上游犯罪行为人已经实际控制犯罪所得为前提,即只有当上游犯罪完成之后,存在独立于上游犯罪之外的转移(换)行为时,才能肯定洗钱罪的成立。其次,对转移(换)行为进
摘要社会变迁使刑法谦抑主义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理论界对刑法谦抑主义的适用与否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渐渐形成了坚守论与抛弃论两种立场。坚守论有利于遏制刑法对个人自由的干预,但该观点可能削弱刑法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功能。抛弃论可以促进刑法推陈出新,显著提升刑法的预防效能,但该观点可能增加司法资源的消耗,还可能倒向刑法万能主义。事实上,刑法谦抑主义具有时代局限性和视角局限性,不能盲目地、刻板地坚守这一原则
摘要现代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了少年犯罪刑处置中惩罚报应与矫正目的之间的博弈。深入考究犯罪及责任的本质,应当说以惩罚报应为主导兼顾矫正目的是罪刑处置的总体原则,这也是我国《刑法》罪刑规定的实然呈现。宽严相济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同时鉴于少年身心发展的科学思想,罪刑处置的总体原则在极端严重暴力少年犯的层面,应具体表现为以惩罚报应为重心兼顾矫正目的的策略。我国《刑法》对严重暴力少年犯的处
摘要我国现有刑事证据规则的核心内容是证明力的审查判断规则。为提高法庭发现真实的能力、促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转变、提升证据规则的可操作性,我国刑事证据规则应当从过去的以证明力审查判断为中心转向以证据资格也就是可采性为中心。可采性规则主要包括关联性规则、品格证据规则、传闻证据规则、意见证据规则、验真规则等传统上被认为有助于提高发现事实之精确性而设置的规则,也包括特免权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基于特定政
提要正当行为是刑法中重要的出罪事由,而关于其在经济刑法中的类型与适用问题,尚未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经济刑法中无正当防卫适用的空间,不仅正当防卫无法作为经济犯罪的出罪事由,而且从实践角度来看,对经济不法行为实施正当防卫一般也无现实可能性。经济刑法中紧急避险适用扩张化会破坏社会运行所依赖的基本法秩序,应对正在发生的危险和不得已做严格解释,环境刑法是经济刑法中可能适用紧急避险的唯一领域。正当防卫与紧
在数字经济时代,盲盒作为一种新兴的销售方式,凭借独特的趣味性、娱乐性和随机性,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盲盒消费热反映了当下蔓延于青少年群体间的亚文化现象:盲盒消费是一种新奇文化、情感满足和社交需求消费,他们通过盲盒消费获得了独特的情感满足和娱乐享受,同时还开拓了人际互动的新公共空间。盲盒销售契合了这类消费群体的文化和情感消费需求,促进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助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