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司法解释的扩张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促使全国人大及两高不断出台相关文件管理司法解释。尽管刑法学家的学术批判较为强烈,但对于刑法司法解释的历史、现状及沿革问题却鲜有实证研究。也正因为如此,刑法司法解释呈现出老问题重现、新问题不断的局面,诸多实体和程序规范收效甚微。以准确认识司法解释全貌为前提,从法律、司法、学理三个维度梳理其定义后,以现实层面的刑法司法解释为基础,收集并
摘要如何在刑事诉讼中实现对数字权利的程序保护和救济,是数字时代不可回避的理论问题。我国现有搜查扣押制度主要是以现实物理空间中的人身、物品、住宅等有形物为基础建立的,而电子数据具有虚拟性、无形性、载体依附性等特征,其所处的虚拟网络空间能否作为搜查扣押的直接适用对象存在较大理论争议。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存在对电子数据的间接搜查模式,侦查机关在搜查扣押原始存储介质过程中间接实现对其中存储涉案电子数据的
摘要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完善已经被纳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为有效推动刑事诉讼制度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我们应坚持问题导向原则、顶层设计优先落实原则和尊重民意原则,针对那些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确立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基本方案。从宏观上看,刑事诉讼法修改至少应该加强对强制措施和强制性处分的程序控制,完善刑事辩护制度和证据制度,构建刑事对物之诉机制,落实审判中心主义的改革方案
摘要刑事拘留制度的修改有助于保障被追诉人权利,落实慎押的要求,契合轻罪治理的时代背景。目前,我国刑事拘留存在不少问题,刑事拘留适用率偏高、时间偏长,多种类的刑事拘留缺乏规范,缺少无证拘留制度,刑拘直诉机制对刑事拘留错用等。刑事拘留制度的修改,应当明确刑事拘留以紧急状态为适用前提,取消延长至30日的规定,叫停刑事拘留直诉制度改革,在适用条件中增加刑罚要件,建立无证拘留制度。关键词:强制措施;刑事拘
法不责众作为汉语成语,原指立法不是为了责罚大多数人,现指众多人违法、违规不会受到责罚。在刑法上,通常指多人共同实施违法犯罪时,刑法难以对所有违法犯罪者进行惩处。这意味着,法不责众的理念或认知,已从立法原理演变为法律意识法治误区和适法难题。也正因为此,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惩治网络暴力意见》)要求在对网络暴力违法犯
摘要轻微不法行为治理过罪化和污名化使得我国犯罪治理陷入既严又厉的困境。着眼于适当收缩犯罪圈,应在轻微不法行为治理中构建行刑双向衔接机制,准确合理界分行政违法与轻微犯罪,分层梯次适用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就行刑正向衔接而言,其基本立场是限制出行入罪,要求轻微不法行为犯罪化从积极预防转向消极预防,立法上审慎将行政违法行为升格为刑事犯罪行为;司法上认定轻微犯罪时,应秉承谦抑主义司法观,适当提高轻微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