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风险社会催生了风险刑法理论,进而导致刑法介入不断提前以及犯罪圈不断扩张,危险作业罪作为生产作业事故类犯罪的前置性罪名应运而生。立法扩张可能造成自由保障不力,并产生犯罪泛化风险,这要求司法活动中应当贯彻实质解释原则,完善程序出罪机制,对危险作业罪中的构成要件要素作适当的限缩解释。危险作业罪中的危险物品应当以《安全生产法》的概念为依据,既要符合危险物品的形式要求,又要符合可能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
摘要根据对2014年至2024年近十年来被告人认罪认罚、律师作量刑辩护却被法院一审宣告无罪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这些案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犯罪类型上多系轻罪案件;二是在认罪认罚阶段上多发生在审查起诉阶段;三是法院审理主要适用普通程序进行;四是共同犯罪案件居多;五是检察机关抗诉率较高;六是委托辩护占绝大多数;七是辩护内容简单,几乎不涉及证据辩护,仅就量刑情节进行辩护;八是辩护律师的执业年限与辩护质量
前言近日,无畏契约、三角洲行动、和平精英等多款著名FPS游戏在官方公众号上发布了严厉打击DMA、魔盒等硬件型外挂的公告,公告中不仅对于运营商反外挂工作、用户违规处罚等情况进行了介绍,还提及与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紧密协作,破获多起制作、销售硬件类外挂的案件。封号、封主板事小,但公安机关的介入,往往意味着相关人员真刑、可拷、有判头了。那么究竟制售、使用DMA、魔盒U盘等硬件类外挂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呢?一、发展趋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使得技术风险同时遍布于社会各个角落,风险社会的特征日趋显著。风险社会的背景之下,人们在对人和物的管理上存在疏忽进而引起大型事故的情况也极为普遍。为了应对此种状况,刑法中以过失竞合的认定为路径,试图实现刑法介入范围的扩张,以增强人们采取风险规避措施的意识。但是,一方面,过失犯处罚范围的扩大会导致社会日常活动的萎缩,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活跃性背道而驰
摘要诈骗罪中的认识错误要件除了具有确认欺骗行为与被害人处分财产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作用之外,还具有限定诈骗罪成立范围的功能。认识错误不是单纯的不知事实,而是指有能力进行正确认识的人,因为受到了他人欺骗而产生的指向财产转移(进而财产损害)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的不一致。财产处分人在存在怀疑时仍能肯定认识错误,对于诈称事项的漠不关心并不构成相应例外。在财产处分人与财产损害承担者存在认识分歧时,重要的是
摘要具有虚拟定位功能的软件可利用虚假位置数据为用户带来规避打卡的效果,确实影响到打卡软件采集位置数据的正常业务。不过,虚拟定位软件所提供的虚假位置数据,也是正常进入打卡软件系统之数据获取与反馈的系统流程中,与真实位置数据进入打卡软件系统后系统正常运行的状态并无本质差别;与此同时,打卡软件系统仍然可以为其他用户提供正常服务,这也表明并未出现不能正常运行的状态。因此,开发虚拟定位软件为用户规避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