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一、缘起: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争的由来二、回放: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争的焦点三、评判: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争的透视四、镜鉴: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争的启示五、结 语内容提要:在转型中国的刑法立法论范畴内,关于犯罪圈的划定问题,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两种观点在论争中形成了安全维护与自由保护之争、刑法前置与刑法谦抑之争、回应性立法与情绪化立法之争以及刑法治理主义与刑法经济主义之争。以四大争议焦点为核心的犯罪
鉴于文字载体的抽象性、司法实践的复杂性以及各法律规范协调需求的预留性,刑法条文必然是概括而精炼的,而等字的运用便是这种概括性的突出表现。在对等字的适用及其指代内容的解释上,一方面应认可等字在刑法条文中的功能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对等字的适用持谨慎态度,完善其解释标准与解释原则,有效规避等字适用的歧义化和泛化问题。明确性是法律语言的基本特性,而适当的概括性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明确性与概括
鉴于文字载体的抽象性、司法实践的复杂性以及各法律规范协调需求的预留性,刑法条文必然是概括而精炼的,而等字的运用便是这种概括性的突出表现。在对等字的适用及其指代内容的解释上,一方面应认可等字在刑法条文中的功能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对等字的适用持谨慎态度,完善其解释标准与解释原则,有效规避等字适用的歧义化和泛化问题。明确性是法律语言的基本特性,而适当的概括性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明确性与概括
一、問題的提出刑法是國家的基本法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保障性地位,對於懲治犯罪、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以下簡稱《刑法修正案(十一)》)。經此,1997年《刑法》再次迎來較大幅度的修改。總體看,本次修改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決貫徹落
传统上,美国联邦检察官有三种处理刑事案件的方式:一是不起诉;二是与辩护方达成辩诉交易,从而以较少罪名或者较轻罪名起诉;三是向法院提起公诉。在是否提起公诉方面,检察官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1974年美国通过了快速审理法案,确立了一种处理轻微罪行的新方法。根据这项法案,联邦检察官可以通过达成暂缓起诉协议或不起诉协议的方式,来处理这些轻微刑事案件。目前,这两种起诉协议一般不适用于自然人为被告人的案件,大
一、引言 中国要实现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目标,一方面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要完善程序规则和证据规则,而完善证据规则的理想状态就是明确并统一证据的采纳标准和采信标准。然而,这并非易事,因为刑事案件中的证据是复杂多样的。不过,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似乎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于是我国一些地方的司法机关就开始大胆地进行设计与实验。自2016年开始,贵